沒有基督的基督教-美國教會的另類福音 Christless Christianity The Alternative Gospel of the American Church 作者: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 譯者:皓熙、夏蔚 304頁 焦點系列 定價:350 ISBN: 978-1-939-25128-2 (繁體) 何頓認為,儘管我們還沒有到達沒有基督的基督教之境地,但我們已在前往的途中。雖然我們打著基督的名號,但太多時候卻把基督和以基督為中心的福音束之高閣。其結果造成信息和信仰成了「微不足道、情緒化、一味的肯定、無關痛癢」。這種另類「福音」傳達的信息是道德主義,個人的舒適,自助,自我完善,和個人主義的宗教。它輕視神,讓衪成為達到我們自私目的之手段。何頓熟練地診斷問題,並指出了解決辦法:回歸救恩的純正福音。對於任何一位關心基督教和美國教會——其實是普世教會——的現狀以及未來的人,這本書都不可不讀。 在這本關於美國基督教出了甚麼差錯的長篇巨著中,加州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神學教授何頓哀嘆,美國的基督教會滑向了他和其他人所說的道德的、以治療為本的自然神論。何頓借鑒研究、調查和軼事證據,再三重複他的結論,即美國基督教以自我為中心,而非以基督為中心,耶穌是一位生活教練,而非救贖主,救恩則專注於治療的福祉。他斥責這些大打折扣的基督教傳播者――蕭律柏,杰克斯,辛班尼,喬伊斯˙邁爾――但給予超大教會傳道人約爾·歐斯汀最猛烈的抨擊,何頓將其描繪為一名蛇油推銷員,教導神是個人購物者,如果人們讓衪知道他們的需要,衪就準備輸送幸福和繁榮。何頓揭露歐斯汀缺乏神學的深度,因為他覺得古代的諾斯底教派認為神與人沒有甚麼不同。然而,諾斯底主義的整個觀點正是兩者之間的不同所在。何頓⋯⋯指出,美國基督教的改革,只能簡單地要求教會受福音界定,而不受市場規律界定。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線上試讀本 目錄: 前言:解放被擄的教會 第1章 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教會被擄於美國 Christless Christianity: The Americ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第2章 是誰俘虜了我們? 道德主義及治療為本的自然神論 Naming Our Captivity: 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 第3章 花言巧語而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Smooth Talking and Christless Christianity 第4章 化佳音為忠告 How We Turn Good News into Good Advice 第五章 你個人的耶穌 Your Own Personal Jesus 187 第六章 傳揚基督 信息與媒介 Delivering Christ: The Message and the Medium 第七章 抵制的呼籲 A Call to the Resistance 作者 ![]() 生於1964年,自牛津大學威克里夫學院(Wycliffe Hall, Oxford)與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於1996年獲《今日基督教》雜誌列入「嶄露頭角:不超過40歲的五十個福音派領袖」。自1998年迄今,任教於加州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神學與護教學的梅晨教席(J. Gresham Machen Professor of Theology and Apologetics),《現代宗教改革》(Modern Reformation)雜誌主編,全美廣播節目《白馬驛站》(White Horse Inn)主席兼主持人。著作超過20本。除本書外,《基督徒的信仰》、《天路客的神學》、《福音的託付》、《福音導向的人生》皆由麥種傳道會譯成中文出版。 |
尼采本人說,真理是製造出來的,而非發現的,卡爾•巴特將其描述為「蔚藍色的隔離人」;美國人與尼采一樣,只是想獨自創建自己的私人愛達荷。 雖然福音派常常談論真理,但他們的見證、崇拜、靈性在很多方面更像是摩門教、新紀元運動和自由派對手,卻不太像歷史上的基督教。
懷特尖銳地總結他的文章: 我們寧願一個人呆著,讓毫無意義的信念溫暖著自己,也不管它們是普通美國人司空見慣的陳腔濫調,還是福音派的神奇想法、新時代諾斯底派的神秘思維、社會保守人士滿含熱淚的愛國主義、還是富人們對他們自由市場的瑪門之極其熱情的忠誠。如此,我們成了無限裂縫教會的會眾,孤單地共處得十分絕妙。而且,顯然我們就是喜歡這樣。我們信仰的多元化對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在說,「保持距離。」然而,這一切不是異常熟悉嗎?這一切不就是以賽亞和耶利米所面臨的假神,即邪教的「空話之神」嗎?不就是在一塊黃瓜地上連鳥都嚇不走的眾神嗎?每一種信仰和膜拜、各種程度的自我放縱和自我膨脹都在蓬勃發展。但是,神卻被棄絕了。 因此,追尋聖者真是美國又一輪被當成正統的異端――孤獨靈魂的翱翔,沒有出發點,也無處可去。我們做了自己的主觀性的囚犯,局限在我們自己有限的經驗、期望和感受到的需要之小小牢籠裡。 早在十八世紀初,法國評論員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觀察到美國人明顯的渴望:想要「逃避強加於他們的系統」以及「靠自己、在自身裡面尋找事情的唯一原因,期待結果而不願糾纏於得到它們的手段。……因此,每個人都狹隘地封閉在自我裡面,並在此基礎上意欲審判世界。」美國人並不需要依賴書籍或其他外部權威才能找到真相,「他們已經在自己裡面找到了真理。」超驗主義者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至1882年)在哈佛神學院發表的那篇著名的講話中宣布,「公共崇拜對於我們的影響已經消失或是正在消失,」這就預言了有一天美國人會認為自己是「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需中保或教會來作為恩典的媒介。惠特曼的「自我之歌」(Walt Whitman’s “Song of Myself”)贏得了美國浪漫主義之不加掩飾的自戀,從訪談節目到教堂,這種自戀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文化。 同一時期,美國教會的信息和方法也受到了這種浪漫自戀的影響。從那一時期的一系列講章和讚美詩中都可以看到自戀的影子,如邁爾斯的詩歌,〈在花園裡〉(C. Austin Miles, “In the Garden”): 獨步徘徊在花園裡, 玫瑰花尚有晶瑩朝露, 忽有溫柔聲,傳入我耳中, 乃是神子主耶穌。 祂與我同行,又與我共話, 對我說,我單屬於祂; 與主在園中,心靈真快樂, 前無人曾經歷過。 這種虔誠的重點在於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它是個人主義的、向內的和直接的。一個人獨自前來,並經歷了「前無人曾經歷過」的喜樂。任何外部的正統怎能說我錯了呢?我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屬於我自己,不會跟教會分享。信條、認信、牧師、教師都不能―—或許甚至連聖經都不可以——動搖我的信心,它來自我與耶穌獨處的奇特經歷。 摘錄自麥克•何頓(Michael Horton)著,《沒有基督的基督教》,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