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本書書名為《年老與敬老》。書中的內容分成上下兩篇,上篇題為「年老篇」,下篇則為「敬老篇」。充分反應作者退休之後,集其人生豐富的經驗與對年歲的洞察,以及對親情的期許。
目錄 • 年老篇•
• 敬老篇•
序 筆者在繼《思考人生》一書之後,接著出版《年老與敬老》這一本書。這也可能成為我人生最後的一個願望。我已是耋齡之年,進入晚年的老年人,在這段日子裡有許多的回憶及思考個人人生的終局之事。 本人之所以要寫「年老與敬老」這個主題,一方面要敘述老年人的心境與心理狀態,另一方面要鼓勵晚輩在老年人晚年時須多加關懷和盡心照顧,讓他/她們平安快樂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老年」是指年齡退休後的老年人。現今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教會當然也不例外。每逢主日看到參加禮拜的信徒多數都是白茫茫的頭髮,有人身體還很健壯,有人行動漸漸趨緩下來。這些老年人成為教會的多數,松年團契人數也高於其他的團契。這群長輩是教會和社會的寶貝,實不容大家輕忽的一群人。 文章中要鼓勵他們,在邁入年老之際得認真去面對事實且以年老為榮耀,要活得有尊嚴和價值。雖是年老仍然要追求長進,要結果子,要愛惜自己、活在當下。期待每位老年人都能經歷如同凡斯(Vance
「敬老」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問題。摩西頒布的十條誡命中,「孝敬父母」是人倫之首。父母年老,為人子女應關懷、照顧他/她們到終了。關愛老年人晚年的日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是一種價值的實踐,更是愛的倫理道德;年紀輕者要用行動且要負責任地履行。 面對少子化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加上職涯的問題,使二代之間產生了代溝以及發生上述的問題,讓兒女們難以盡到作兒女的本分。老人無人看顧到處可聞,有人預測台灣社會有一天會進入「無緣社會」。照顧老人成為沉重的負擔,以致老人被忽視、冷漠,甚至被棄,因而造成不少老年人被「隔離」或「孤獨」的實情。 「年老」與「敬老」是二個不同的主題,也代表二個不同的世代。雖是如此,它們是息息相關、脫不了彼此的關係。如何讓這二個主題融合在一起,需要各自的努力和自我的認識,各自負有不同的責任。以此促成隔代能相互連結,追求家庭的幸福美滿之境。 因此,本書一方面給老年人自我的勉勵,讓自己在年老時活得快樂精彩,同時讓晚輩思考如何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去履行孝敬父母之道。深願在這高齡化的社會、在教會中,看到各個家庭和諧美滿,老年人得到子女溫暖的愛,受到尊敬,父母慈祥、子女孝順,過著人生美好的晚年。 最後感謝周老吉先生夫婦,樂意支持資助印刷的費用。感謝公報社的承印、黃伯和教授的序言、沈紡緞牧師的打字校稿,以及背後很多人的關心代禱,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洪溫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