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騰樹下的迷思/張德健、柯君穎、林慕羽/宇宙光

NT$288
NT$320
商品編號: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商品介紹

聖經約伯記最著名的金句:「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是約伯歷經痛苦試煉,與朋友們交叉對話爭辯之後,在耶和華上帝問了約伯七十七個問題之後,最終約伯從自己的自義中甦醒過來,承認他的無知,重新在上帝面前降卑,將主權惟獨交在上帝手中,最美好的生命見證!

苦難的答案不一定是「理解為何苦難」,而是更多「經歷上帝的同在」!約伯記是聖經智慧書中的一卷,也是成書最早的經卷之一。歷來「約伯」成為堅忍、信心和敬虔的代名詞,但大多的探討都著眼在「義人為何受苦」?

本書從以利亞對神失望到在羅騰樹下求死的苦境,鋪展出撰文者對約伯記的靈性省思,包括對苦難和不公的深刻反思,以及教導信徒和非信徒如何在他人的苦難中施以關懷之手。

第一部分探討約伯記中的哲學迷思;
第二部分從約伯記中提煉出靈性關顧的實務智慧;
第三部分是對前兩部的回應,藉由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這四位神所揀選的僕人,探討他們在面對挑戰、失望與痛苦時所做的選擇,進而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格外的恩典。

最終,敬畏神不只是「理解祂的作為」,更是「在不理解時仍選擇信靠」;
敬畏神不意味著痛苦不會臨到,而是即使在苦難中仍尋求神;
敬畏神並非只是知識或教義,而是帶著憐憫活出信仰(彌6:8)。

約伯記展現一條從傳統智慧到真正智慧的道路,從「理論上敬畏」到「親身經歷神」,從「知識的驕傲」到「帶著憐憫的智慧」。
當關顧者能將 敬畏與憐憫結合,才能真正活出智慧,幫助受苦者在黑暗中找到神的光,帶來安慰與盼望。

作者介紹

張德健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台灣輔仁大學榮譽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後受聘於馬里蘭大學數學系任職教授,現任喬治城大學 McDevitt終身講座教授、教務長中國及東亞事務資深顧問;台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東海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獲數學界多項榮礜,發表著作論文三百篇及專書六本。
  張教授在中學時信主,現任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樂道堂長老,經常應邀至世界各地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柯君穎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航太工程系畢業,美國馬里蘭大學系統工程碩士,美國正道神學院道學碩士。25年資深軟體工程師,現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軟體應用開發專家。中學時期信主,擔任教會詩班指揮、主日學老師、主日講員以及營會講員。對聖經研究、關顧事工和婚姻家庭事工有深入學習和操練。目前與妻子林慕羽住在美國馬里蘭州,育有一兒一女。

林慕羽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美國馬里蘭大學諮商輔導碩士,馬里蘭州執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道神學院家庭事工碩士。25年資深社福專員,現任美國馬里蘭州蒙郡長照與身障事務專員,兼職基督教專業輔導諮商員。

目錄

推薦序一 從嘆息到感恩 黃子嘉 6
推薦序二 普遍經驗中的獨特意義 朱創新 9
自序 向痛苦直球對決 12
引言 拋錨於永恆 16

第一部 羅騰樹下的迷思 31
一、 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 32
二、 一個無心插柳的目的 43
三、 一個倒果為因的獨白 55
四、 全能者的回應 68

第二部 從約伯記看靈性關顧 85
五、 與哀哭者同哭 86
六、 苦難中的信仰 98
七、 謹慎你的開口 108
八、 安慰受傷靈魂 120
九、 神的真實形象 132
十、 關顧的智慧 147

第三部 回應:合神心意的選擇 157
十一、 權力的陷阱 158
十二、 等待的煎熬 175
十三、 引退的胸襟 187
十四、 失望中的恩典 201

致謝 217
 

詳細資料

推薦序一  從嘆息到感恩

這是一本既深奧又淺顯的輔導教育好書。深奧是因其主要的講論,取材於聖經中最難解的約伯記;而淺顯則因作者在融會貫通約伯記的精要之後,用簡明易懂的表達方式,應用在教會關顧與輔導受苦者之事工上,並且由約伯的四位友人之負面表現,提出目前關顧受苦者應有之態度、作法、用語,費心去理解「被輔導者」成長之生活環境與時代變遷等等的正面提示。

初讀約伯記,總是令人嘆息:「義人為何無辜受苦?」並且掙扎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否為「正確定律」的思辨中。不僅約伯自己如此,四個友人無不堅稱約伯必是罪有應得,當速速悔罪歸正消災吧!但約伯總是難以消受。

在苦難中,約伯學習反省自己的人生,尋求背後的神旨,並不是一意在追尋受苦的原因。但也難免在痛苦中對神有許多的誤解,說出一些不正確的評語,而很多是因這四位關顧者實在不知道如何向受苦者表達同理與接納,也不會適宜地聆聽與溝通,反用帶著壓迫感的崇高標準,提醒約伯認罪悔改。這確實是關顧輔導者的誤區與警戒。

然而,直到全書的末了,神才先用以利戶鋪路(32∼37章),接著親自以統管宇宙萬有大能的主權,喚醒約伯那只有風聞而得之對神的認知,進而體驗到親眼看見神的屬靈見識(38∼42章)。故此,約伯能因信心超越了理性,因順服勝過了環境。惡事的存在、苦難的臨到皆是神所允許的,神統管萬有的權能是世人無法測度的。「誰先給我什麼,使我償還呢?天下萬物都是我的。」(伯41:11)神是公義的、是獨一的、是萬能的,撒但帶來惡與苦的悲慘,只是神所允許在萬物發展過程中的「小黑點」,至終在全幅美麗圖畫完成的時候,那些小黑點也都成為向神感恩的事件,而撒但也早已在悄然無聲中退出了舞台。

本書作者張德健長老是靈性豐盛、知識淵博、熱心愛主、敬虔事奉的美好基督徒。他在美國教育界極富盛名,是數學大師,是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的終身講座教授,又兼任武漢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之講座教授。但最寶貴的,他是「基督的使者」,經常受邀至世界各處傳講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在十分忙碌的事工中,他用了三十多年工夫,與同工們一同建立並牧養了馬里蘭大學附近的中華聖經教會「樂道堂」;親自關懷、教導、照顧、輔導了許多主的羊群。從他豐富的學識及親身的體驗下而寫成了此書,再加上共同作者柯君穎弟兄及夫人林慕羽姐妹之精彩內容,使得本書錦上添花、好上加好。凡有意從事關顧與輔導事工及探討約伯記精意者,不可不讀。

我有幸應邀作序,先睹為快。拜讀之餘,心有所感,特此推薦。

黃子嘉牧師
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榮譽牧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

推薦序二  普遍經驗中的獨特意義

羅騰木是生長在曠野中的一種耐旱灌木,高度略高於一層樓。舊約聖經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王后耶洗別追殺先知以利亞,以利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一時陷入惶恐沮喪,失去平安,逃到沙漠中,來到羅騰樹下,失望至極向神求死。他躺臥歇息之際,神派天使賜下飲食,以利亞醒了,吃了,知道上帝仍看顧他,整個人重新得力,繼續向前走了四十晝夜,為主作工。

苦難是人世間普遍的經驗,無神論無法詢問苦難有什麼意義,因為隨機出現的意外讓人無法探究因果關係。除非認識到真神是全能又公義的,否則義人為何受苦這個問題也變得毫無意義。這正是舊約聖經約伯記中的主角約伯所面對的問題,他無冤無故地承受一連串失去財產、親人、健康的人生苦難後,仍堅持相信全能有公義的耶和華上帝,他確定知道自己是無辜的,所以他問上帝為何無罪的人會遭遇患難,但上帝自始至終沒有回答他。約伯從身心飽受折磨,願意謙卑順服,直到最後遇見神,重新得力、得醫治與更大的祝福,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本書指出上帝透過三個朋友的「關心」, 逼得約伯的回應顯得他自以為義。最後出現以利戶這位年輕使者出聲,提醒約伯當轉變思考的角度,把眼光移回上帝,順服上帝的心意和作為。果然在約伯記最末記載上帝在旋風中出聲,親自回應約伯,使約伯謙卑敬畏,不再糾結於問神為何有苦難臨到他,而是從心底發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由此可見,信徒不是、不能、也不該單靠自己得力。

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探討苦難的意義,而是聚焦在如何關顧身陷苦難中的受苦者。透過約伯的三友反面的教材對比基督耶穌完美的關懷、安慰、憐憫的榜樣,本書作者指出關顧者需要效法基督的憐憫與愛心,成為有效的陪伴聆聽者,安慰受傷的靈魂。最重要的是認清關顧過程就是一場屬靈爭戰,並堅持相信上帝自始至終是勝負的完全關鍵,無論是關顧者與受苦者,都要謙卑來到主面前,尋求幫助。此外,本書挑選舊約聖經中四個聖經人物:掃羅、大衛、撒母耳,以及摩西的生平事蹟,闡述他們在苦難面前,如何因著順服或違背神 ,導致成功或失敗的一生。

本書既有對苦難問題深刻和獨特的見解,又有對關顧輔導方面的實際操作要領,結合神學思想及操練憐憫的實作應用,環環相扣。讀了這本書,我也被提醒聆聽、陪伴及同理的重要。無論我們成為受苦者或是關顧者,都需要謙卑自己、時時倚靠上帝,好合神心意,討神喜悅。但願本書讀者能更多的理解神的心意,並從「風聞」到親自經歷上帝的作為,生命得以被轉化與造就,成為更貼近神心意的器皿。願上帝藉著本書大大祝福您。

朱創新教授
台灣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講座教授

自序  向痛苦直球對決

在每個人生的旅程中,痛苦和困惑是難以避免的體驗。經歷失望和挑戰時,我們常常會感到孤立無援、不知所措,甚至對生命的意義產生疑問。這種境況如同約伯所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求答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純正的信仰,是我們奔走在靈性成長道路上必須面對的深刻命題。

這本書旨在通過約伯的遭遇,探討在苦難中,我們如何能夠給予關愛和支持。約伯記不僅是對苦難和不公的深刻反思,更是一部教導我們如何在他人痛苦中施以關懷之手的作品。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探討約伯記中的哲學迷思;第二部則從中提煉出靈性關顧的實務智慧;第三部為本書的後記,可以說是對第一、第二部的回應,藉由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這四位神所揀選的僕人,探討他們在面對挑戰、失望與痛苦時所做的選擇,進而看到上帝在他們身上格外的恩典。

在第一部「羅騰樹下的迷思」,筆者希望讀者體會到一些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又大又難,卻是信仰旅程中的必要思考,也常是許多信徒實際的經歷。每一個段落都引導我們向痛苦直球對決,反思生命的意義和信仰的根基,正如約伯在絕望中發出的哀嘆,無畏地面對內心的困惑與掙扎,因為神在這些吶喊中有更深一層的帶領。

第二部著重於屬靈關顧。如何在他人痛苦時提供陪伴和安慰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在教會中,我們常做一些不合宜的事情,正如約伯的三位朋友一樣。我們將討論與哀哭者同哭的重要性,信仰在苦難中的支撐,更有謹言慎行的必要性,才能向受傷的主內肢體提供真正的安慰。

舉個例子,有次,一位同工對筆者說:「某位慕道友不來教會聚會了。」我問了原因,原來是那位弟兄生病時,教會許多會友包括筆者,常帶食物去看望他。問題就出在這裡。那位弟兄在家養病,平時很少人去探望,他非常寂寞,所以一有人去看他,他一定打開話匣子,細說個人的遭遇與病痛中的辛苦,而且每次都是從幾十年前的往事開始講起,到後來,許多會友都卻步了。有次筆者去看望他,他依然如故,比原先筆者料想的時間多了許多。在聽他講話時,筆者看了看手錶,這個動作被在旁照顧他的妻子注意到,就告訴了她的丈夫。「審判」的結果是:張教授沒有愛心,看望人時看手錶,即使筆者心裡有愛心,結果比不去還糟。君子必慎其獨,基督徒必慎其微,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個人的信仰歷程,還是做為朋友與家人的陪伴者或勸慰者,這本書為每一位尋找安慰與希望的心靈,提供了一條探索之路。願我們在這段旅程中,找到愛的實質與靈性的深邃,並攜手走出困境,邁向更豐盛的生命旅途。

本書第三部有四章, 分別是權力的陷阱、等待的煎熬、引退的胸襟、失望中的恩典,以掃羅、大衛、撒母耳和摩西的故事為背景,探討「合神心意的選擇」,並引導讀者思考痛苦與蒙福之間的關係。這四章構思縝密,首先討論掃羅當上王之後,在權力的誘惑下,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違背神的旨意,最終一敗塗地,失去與神同在的福分。

其次,大衛在等待成為王的過程中,遭受諸多磨難,逃亡曠野,甚至在非利士人當中過著邊緣人的生活,但他能停下腳步,聆聽上帝藉著亞比該對他說的話,選擇信靠神,堅守純正的信仰,最終統一了十二個支派,成為以色列的君王。

第三,當撒母耳年紀老邁,原本要安排自己的兩個兒子接續他的士師職位,但這兩個年輕人不遵行神的道,貪贓枉法,屈枉正直,因而以色列百姓堅持廢棄士師制度,要求立王。撒母耳面對著私心與權力的糾纏,做出正確的選擇。他遵從神的旨意,從士師位置引退下來,按立掃羅為王,開拓以色列歷史上的新紀元,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

第四,摩西知道自己不能進入迦南美地,只能登上毗斯迦山頂看一看,這不僅是摩西極大的失望,也可以說是人類失望的最高峰。但摩西選擇遵從神的旨意,不但以垂老的身軀登上二千六百英呎高的毗斯迦山,更為約書亞禱告,祝福這位新一代的領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又是一個引退的榜樣。

結合這四章的思考,筆者希望引導讀者意識到,人生的痛苦與困擾不一定是壞事(正如以利戶闡述的),在經歷蛻變與磨難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地認識神的格外祝福,最終,也能鼓勵周圍的人在困境中保持對神的信心與順服。希望本書的建議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張德健(第一、三部撰文)
柯君穎、林慕羽(第二部撰文)
 

 
尺寸 : 21*14.8*1.4CM
裝訂 : 平裝
印刷 : 單色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